指不辞辛劳,恭敬谨慎,竭尽心力于国事;形容做事小心谨慎,贡献出全部精力。出自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。
诸葛亮在《后出师表》中,先审时度势,高屋建瓴地指出讨伐曹魏是巩固蜀汉政权、兴复汉室江山的当务之急。文章的立论,由先帝刘备伐魏的决策开始,坐实到刘备托付诸葛亮伐魏这一重大任务之上,说明了这次出师,乃是非伐不可的大事,决不能有所怀疑。接着综论蜀中非议的错误。这从两个方面立论:一是先帝遗意的决心,一是当前形势的有利,指明此刻出师,是为最佳时机,决不能宴然自惜,偏安蜀郡,得出了“兵法乘劳,此进趋之时也”的结论。然后,诸葛亮从六个方面具体驳斥了蜀中非议的错误。最后论述世事多变,难以预料,必须尽力而为。在这道表的最后,诸葛亮用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结尾,表达了衷心为国的意愿。这八个大字铮铮有声,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肝义胆,是全文高潮之所在,也是诸葛亮人格璀璨光辉之所在,读来令人肃然起敬。
遗憾的是,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,这次北伐又未能获胜。但诸葛亮并没有灰心,他仍一直谋求机会,讨伐魏国,直到最后病死在军中,践行了他为国家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愿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