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许,最近你协助我们办了几个案子,现在考验考验你,目前有一个线索,你先看看材料,想一想需要找哪些人进行核实,分别核实什么问题,草拟一个初核方案。”
跟班学习了4个多月,第四纪检监察室的王主任给了我一个“练手”的机会,虽然有些紧张,但一想到能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,我欣然接受了“挑战”。
翻阅了举报信等材料,我对被举报人有了初步印象。
“王主任,从举报信反映的问题来看,这个卫生院的院长在单位里简直就是为所欲为嘛!”
王主任看了看我,认真地说道:“小许,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。线索反映的情况不一定真实,作为纪检监察机关,我们要保持客观公正,不能戴着‘有色眼镜’去开展调查,要用证据事实说话。”
王主任的一席话让我心服口服,我也感到自己之前有些武断了。端正态度后,我仔细整理举报材料,列出了相关问题清单,初拟了初核方案和谈话人名单,经王主任认可后,我们决定从车辆加油报销问题入手开展初核。
卫生院送来两箱报销凭证簿,里面贴着密密麻麻的车辆加油发票。看着发票上的日期、金额等信息,我一筹莫展——这些生硬、冰冷的数字中到底能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呢?
“尝试把这些发票的信息进行梳理,排排序、归个类,看能否发现什么端倪?”王主任再次给我指点迷津。
根据王主任的提示,我把这些报销凭证按年份归类,把每张发票的加油时间、加油地点、加油金额、经手人等信息整理成表格,对这些数据进行对比分析。
结果一目了然,我有了一些新发现。
若是按照加油时间排序,会发现该单位公车一天之内却在不同加油站多次加油;按照经办人排序,会发现有的经办人没有足够的用车需求,却经手报销了多张加油发票;按照加油地点排序,会发现被举报人回家路上的一处加油站高频出现。不管从哪个角度看,这些加油发票的信息都有些反常。
原本沉默的数据,经过对比分析,果真能“开口说话”!我和同事决定以反常的加油信息作为突破口,对经办人进行谈话核实。
“你们单位就一辆公车,怎么一天之内加了那么多次油?”
“这个时间段内,你经手报销了不少加油票,能说说用车原因吗?”
……
面对我和同事的追问,经办人支支吾吾,难以给出合理解释,最终只得承认,“是院长私下拿加油票让我们签字,我们报销后,再把钱交给他。”
原来如此,举报信里反映的问题确非空穴来风。趁热打铁,我和同事立即找到被举报人谈话。由于我们已经掌握重要证据,被举报人毫无狡辩余地,很快承认了自己利用职务之便,违规报销加油发票的事实。
初战告捷,我的心情格外愉悦,以为自己这次的初核可谓“天衣无缝”。就在这时,王主任指出了我的一处疏忽。
“小许,这个被举报人说违规报销的加油发票是用于私家车加油,但是据了解,他的私家车是一款低排量轿车,按理是用不了这么多油的,这些违规报销的发票有没有可能被用来抵扣别的支出?要再仔细核查一下,看看还有没有猫腻。”
一语惊醒梦中人。本以为自己已经查了个“水落石出”,却不曾想可能还只是“冰山一角”。为何自己没能想深一点、多想一层?是因为经验不足,还是敏锐性不强,亦或是态度浮躁,缺乏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耐心?我陷入了沉思。
一天的工作结束了,王主任带着我们一起汇总梳理搜集到的问题,安排第二天的工作。离开办公室前,他特别称赞了我的这次工作表现,并鼓励我:“案件初核工作就是要耐心细心,不要怕繁琐,找准蛛丝马迹,多想话外之意。你还年轻,只要多加留心,一定会很快掌握其中的诀窍。”
干纪检监察工作,要有“绣花针功夫”,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大意。这次“练手”,我收获颇丰,通过工作实践,我更加认识到了严谨细致的重要性,收起了浮躁和“轻敌”心理。我相信,下一次我会做得更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