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镜头】濉溪临涣:传承民俗文化 喜迎元宵佳节

来源:濉溪县纪检监察网   作者:临涣镇 范胜明   发布时间:2018-03-02 14:12   

临涣,古称铚城,源起涣水,始成春秋,名震淮海,是一座有着3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,民俗文化薪火相传、底蕴深厚。现存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全国文化重点保护单位古城墙、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以及蹇叔墓、嵇康旧居等,中国“十大古典名曲”广陵散、梅花三弄两曲都出自于临涣。

3月1日,临涣镇临涣村村民李兆侠家在蒸属相、蒸面灯、蒸面龙。她自幼就跟着妈妈学会了这个手艺,嫁到婆家30年来,每到农历正月十五来临之际,都会用豆面、麦面合一个大硬面团,亲自捏制面灯、面龙和属相。

在淮北地区,正月十五有蒸灯、蒸属、蒸笼的传统习俗。据了解,蒸属是根据家庭的成员属相来蒸;蒸灯,一般是捏12盏,边缘捏上精致的褶,一盏灯代表一年中的一个月份,如果是闰年,还要多加一盏灯;龙一般蒸有大龙、小龙。

老人相传,面灯出锅后,哪盏灯里存的蒸馏水较多,就意味着这盏灯代表的那个月份会有较多的降水。淮北地区,常年气候干旱,人们常为了雨量少而发愁,用面灯来占卜,大概是希望风调雨顺,寄托人们对来年丰收的希望。

正月为元月,古人称夜为“宵”,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所以称为“元宵节”。蒸面灯的习俗在当地由来已久,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,能驱妖辟邪祛病。在屋内、庭院等处点燃面灯,寓意着里里外外亮亮堂堂。

相传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。“一年明月打头圆”,因此元宵也被称为“元夕”“元夜”,在一年复始,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,天上明月高悬,地下彩灯万盏,人们观灯、猜灯谜、吃元宵,合家团聚,其乐融融。

过大年,传统上是以家庭为单位欢度,元宵节则不同,讲究的是走出家门普天同乐,是各民俗节日中唯一以欢乐热闹为核心内容的,因此民间有“正月十五闹元宵”的说法,闹花灯、闹社火、闹元宵,热烈奔放的“闹”字无处不在。图为:神态各异的面灯、面龙和属相。

据临涣的民俗专家介绍,随着闹元宵的开始,庆祝新年活动进入了高潮,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,城乡都是张灯结彩,男女老幼,锦绣服饰,观赏花灯,游览胜景。所以有人说,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不无道理。图为:刚出锅的面灯散发着豆儿香味,诱得外孙直流口水。(濉溪县纪委监委)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